江南体育十大建筑书写新中国建筑新历史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位于广场西侧,建筑平面呈山字形,总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四周有134根廊柱,于1958年10月正式动工,1959年9月建成,用时仅10个多月。整个建筑群巍峨壮丽,气势磅礴。
中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 2003年,中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现称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民族文化宫 在20世纪90年代北京举行的“群众喜爱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建筑”评选中荣获第一名,1994年被北京市民选为“50座我最喜爱的民族风格建筑”之首。
民族饭店 第一栋预制全装配结构、第一栋考虑抗震建筑、第一栋高层旅馆。民族饭店在国庆工程中开工最晚,但施工速度最快,开创了我国大型预制装配式结构机械化施工的先河。
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 地下1层,地上中央大厅7层,上部塔座2层,塔顶上为军徽,高97.47米,是我国高层展览建筑建设史上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北京工育场 第一届全运会开幕式在此举行,可容纳观众约78000多人(不包括主席台座位)。
全国农业展览馆 立面以中国建筑传统风格为主,琉璃瓦屋顶、重檐、亭阁、柱廊、栏杆等宫殿和庭园处理手法巧妙地结合了展览建筑空间特点,形成融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功能于一体的民族风格新建筑。摄影/本报记者 王薇
北京火车站 北京火车站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第一座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铁路客运站。摄影/柴宇
钓鱼台国宾馆 为招待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的外国党政代表团而建设。15栋贵宾楼均匀地布置在园林区内。
华侨大厦 建筑体型采用切角形设计,主要入口位于交通繁杂的王府井大街。1988年拆除原华侨大厦,1992年在原址上建成华侨大厦新楼。
人民大会堂、中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这些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如今仍然活跃在人们的视野和生活中,它们不仅是中国党领导下新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次创举,更和后来的80年代“十大建筑”、90年代“十大建筑”、新世纪“十大建筑”一起见证了北京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书写着新中国建筑史上的新历史。
提起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北京市民十分熟悉。沿着长安街自东向西可以看到“十大建筑”中的六座建筑,分别为:北京火车站、中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2003年两馆合并,现称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还有四座建筑分别是:华侨大厦、北京工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和钓鱼台国宾馆。
翻开这“十大建筑”的建设史,人们会发现它们都建成于同一年——1959年。十座建筑中有八座建筑的设计出自当时的北京市规划管理局设计院(现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建院”)。在今天的北京建院里,收藏着当时部分建筑的设计图纸和资料,鲜活地见证了1958年-1959年间,中国本土精英建筑师、设计师们在十个月内,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高质量完成北京“十大建筑”的恢宏历程。
北京建院、董事长徐全胜说,建筑是人造物,它是一种载体更是一种大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江南体育、文化实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都可以通过建筑的形式来突出表现。1958年8月,中央在北戴河召开局扩大会议,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北京要新建一批涉及、文化、展览、酒店、交通、体育等多种建筑类型的公共建筑。由于这批建筑大体上包括十个大型项目,后被称为“十大建筑”。
1958年9月初,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召集北京千余名建筑工作者开会,传达中央关于筹备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通知,要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到来之前,建好人民大会堂、中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北京工育场等“十大建筑”。这次会议除了组织北京的34个设计单位外,还电请了上海、南京、广州、辽宁等省市的30多位建筑专家,进京共同进行方案创作。
“十大建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都北京第一批大规模的建筑项目,也是具有象征和纪念性的公共建筑。“十大建筑”中,以人民大会堂为首,其总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拥有大跨度、穹隆顶、无立柱结构的万礼堂,可容纳5000人的宴会厅……其工程结构之复杂、建设标准之高、工艺之多、施工速度之快,堪称当时国内之最。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建院总建筑师马国馨是北京“十大建筑”的见证者,他说其可以在十个月内顺利建成,党中央的指引和领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建筑形式中无处不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走在长安街上,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给人既庄重又有朝气之感,马国馨说,这种感觉源于其建筑形式融合了古今中外建筑的精华。“其实,关于人民大会堂到底是中国风格还是外国风格,当时的设计师们是有不同看法的,当时周总理表示,古今中外可皆为我用,中国人应该有气魄,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成果。”
万礼堂是人民大会堂的主体之一,3300平方米的占地、33米净高的超大空间,“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设计,将这座人民殿堂的亲切感勾勒出来。马国馨说,“水天一色”的绝妙构思就是周总理提出来的,大礼堂墙面与顶棚用弧形曲面连成一体,形成非常自然的弧形,用鸭蛋青为主色调,一颗红星在中央,周围做成滴水涟漪,一波波荡漾开来……在整个人民大会堂的建设中,周总理一直细致入微地关注着建设的每一步。如5000人宴会厅最初的设计顶部为中间高四周低,使人有主宾、次宾的感觉,周总理看后表示这种设计不行,顶子一定要平,因为每一位走进人民大会堂来参加宴会的人都是平等的,不能有主次之感。
除了人民大会堂,“十大建筑”中还有很多设计都在尊重中国传统中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北京建院首席总建筑师邵韦平介绍,民族饭店的建筑立面就具有新的民族风格,其门廊两侧各有一幅镂空花饰的花隔扇窗,正取之于中国古代园林墙壁上的装饰物“花窗”,其中八组题材反映了工农各业的蓬勃发展,表现我国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文化科学等事业形象。
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达到了当时中国建筑专业技术的顶点,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人民大会堂建设亲历者、建筑结构专家李国胜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1958年10月28日开工建设,1959年9月10日竣工,17.18万平方米的人民大会堂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它依靠的是党的领导,依靠的是多工种的大协作。
李国胜回忆,由于工期仅有十个多月,人民大会堂采取了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的建设方式,这就需要设计者非常细致地考虑各种问题,设计时要充分留有余地。“当时的设计人员都搬到了施工现场,现场设计,我记得那时候晚上天天加班,整晚都在设计图纸,为施工创造条件。虽然辛苦可没人喊累。1959年3月初,我们完成了人民大会堂钢结构部分的全部图纸,一共有3600多张,这么短的时间能完成,靠什么?我说就是艰苦奋斗。”李国胜说,当年,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被分成了若干组,有负责声学设计的声学专家,负责钢结构的钢铁设计院、钢结构研究院,负责装修设计的工艺美院等,施工中所用的材料,更是来自全国200多家加工单位。
邵韦平告诉北青报记者,人民大会堂在结构设计上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刚性基础和钢屋架,大会堂会场挑台的钢梁悬臂伸出达16米,钢屋架短跨度60米,宴会厅上部的钢屋架最重达142吨。为缩短施工时间,施工方需要在复杂的施工地形上创造更多施工面。工人们通过穹顶和挑台顶上成百上千个灯孔,从钢梁上垂下一根根不落地的杉篙,又在这些杉篙端部倒悬横向的“顺水”杉篙。最终把整个万礼堂空间做出了天外有天的八层操作台。施工工人也从1000多人猛增到6000多人,短短40天就完成了常规状态下需要半年以上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
除了人民大会堂,“十大建筑”在建设中还有很多技术、施工创新。据邵韦平介绍,民族饭店就是我国第一栋预制全装配结构、考虑抗震建筑的高层旅馆。它在国庆工程中开工最晚,但施工速度最快,开创了我国大型预制装配式结构机械化施工的先河。北京火车站,车站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央大厅采取了当时较先进的预应力双曲扁壳屋盖,为当时国内第一次成功施工。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建筑设计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北京在短短十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徐全胜说,资料显示,1959年8月底,北京新建房屋的建筑面积约达2724万平方米,为原有建筑的1.3倍,等于新建了一座北京城。今天,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大剧院、大兴国际机场等一批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北京的建筑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如今,北京市的总建筑面积已达21亿平方米。
邵韦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建筑文化与技术发展也开启了新时代。新中国刚成立,北京还处在百废待兴的状态。该如何处理“都”与“城”的关系?建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首都?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从建筑上来说,既要满足新的时代生活需求,还要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要使建筑为民生服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十大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中国建筑师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中国现代建筑的创作道路,最终形成了鲜明创作思想,即:立基传统的创新精神、整体协调的环境观念、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和质朴求实的经济观念。
邵韦平:社会主义体制是新中国城市建设的重要特征,使得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举全国之力,集中大家的智慧,来共同完成一项具有重大挑战的使命。当时建成的十大建筑,可以说达到了建筑专业技术的顶点,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它为我们探索建筑服务国家的文化和国际交往,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经验。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全部由中国本土建筑师、设计师设计建造,风格多元,兼收并蓄,在钢筋混凝土的外表下,营造出独特的美学特征,它开启了中国本土建筑设计对民族化探索的最初步伐。
邵韦平:20世纪50年代“十大建筑”建设时,我国处在经济和技术水平还很有限的年代,但是经过各级领导和建设者的努力,仍然创造出了高水平的建筑作品。它显现出的本土建筑师的能力,很值得今天的建筑师去效仿。今天,我们正处在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而努力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北京“十大建筑”所呈现出来的文化自信、科技创新,对今天的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其是中国建筑文化和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