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体育官网郭明卓揭秘:天河体育中心从图纸到地标的40年传奇天河体育中心,这个名字在广州人心中早已耳熟能详。它不仅是广州的地标,更是无数市民心中的“城市客厅”和“体育殿堂”。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位设计大师——郭明卓。
1984年7月4日,天河体育中心在天河机场旧址破土动工,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当时,郭明卓四十出头,正是设计院里的中坚力量。他带领团队研究国内外众多体育场馆设计案例,发现国内许多体育场馆建筑手法较为传统,缺乏时代感。郭明卓回忆说:“大多数场馆都是用立柱和墙封得严严实实,立面根本看不出是体育场馆。就像大力士套上了厚厚的大衣,里面的肌肉都看不到了。”
为了打破这种传统,郭明卓团队大胆运用大空间、大跨度、大墙面JN江南sports、大悬挑等要素,以展现出体育建筑的个性和独特魅力。几个月后,设计方案大致成型。体育场的雨棚形如张开的蚌壳,看台轮廓呈马鞍,二层平台因应岭南气候特点而大面积敞开,观众能直接看到内部结构;体育馆、游泳馆则以简洁有力的几何造型呈现,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3个场馆形成“品字形”格局,宛如三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广州的新中轴线月,天河体育中心落成。“一场两馆”的建设模式,开创了国内首次一次性建成三大场馆的先河。一流速度、一流建筑、一流设备……天河体育中心在六运会开幕式初亮相后,得到广泛赞誉。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临六运会开幕式时,也盛赞其为“代表了中国最新最高水平的体育建筑”。
除了各种大型体育赛事,天河体育中心还承接了城市很多服务功能。在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三件套”的基础上,天河体育中心不断完善场地设施,相继兴建了棒球场、网球场、保龄球馆、露天游泳池等一系列竞赛及群体活动场馆和项目场地,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场所,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历经岁月洗礼后,这座体育殿堂仍与时俱进,焕发出勃勃生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前瞻的设计理念。功能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功能。这是郭明卓一直信奉的设计信条,在天河体育中心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郭明卓表示,天河体育中心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赛后利用的问题,因此,在场馆外部预留了空间供市民健身活动,场馆内部则考虑多功能使用,满足各类展览、大型会议甚至文艺演出的需求。
如今,天河体育中心已被列入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在建筑形式上基本不会有太多的变化,优化空间主要在于功能完善和景观提升。郭明卓透露,此次天河体育中心改造提升工程主要集中在南广场和前广场,用“减法”恢复最初的特色。南广场已被拆除的门楼将会重现,恢复广场的分隔效果,增强整个体育中心的仪式感。
郭明卓没有预想到,天河体育中心对广州的城市发展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推动力。他说:“现在看来,天河体育中心带动了天河路商圈的建设发展,天河路商圈强劲的人流客流也在不断反哺天河体育中心,这也是天体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活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历经40年奋斗,天河实现蝶变。郭明卓感慨道:“当年的荒芜菜地发展成高楼密布的CBD,道路纵横交错,车水马龙。天河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以天河体育中心作为起点,广州城市新中轴不断延伸,广州东站、珠江新城等地标先后诞生。现在,无论从中信广场往南还是从广州塔向北望,天河体育中心都是新中轴线上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建筑。
天河区即将迎来建区40周年。郭明卓对天河有什么祝福或者寄语?他说:“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综合实力,天河都是广州的‘老大哥’。四十载砥砺前行,硕果累累。希望天河能保持发展势头,保持蓬勃活力,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继续发挥‘领头羊’作用,为广州乃至全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一张图纸到城市地标,天河体育中心见证了广州的崛起和发展。郭明卓和他的团队,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段传奇。